2014-02-19 12:25:05
我國礦產資源豐富,但資源分布不均,多數礦山存在礦石貧化現象。造成礦石貧化是由于在采礦過程中,礦石中混入廢石(圍巖、夾石與表外貧礦),或部分有用組分溶解或散失而引起工業礦石品位降低的現象,亦簡稱“貧化”。礦石貧化程度是衡量采礦技術、成本、效率和礦體水平的重要指標。
第一次貧化:指鑿巖破碎時,因礦巖界線不清,將圍巖、夾石與礦石一并采下所造成的貧化。第二次貧化:在放礦過程中,因兩盤或頂板圍巖不穩固,或因管理不善,致使圍巖塌落混入礦石造成的貧化;或在二次破碎及裝運過程中,因圍巖、廢石或充填料混入。礦石貧化按損失可分為兩種:一種為未采下損失,即按開采設計規定須留下各種礦柱及護頂部分所造成的損失,亦稱設計損失;若按設計進行回采的礦石,由于礦體形態復雜、采礦技術條件問題、礦體界線不清,或因技術措施不當、組織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未采下損失,亦稱施工損失。另一種是采下損失,即當礦石采下后,在放礦、裝車、運輸及充填過程中所發生的損失。非開采損失,指與采礦方法、采礦技術管理工作無關的損失。例如,因斷層破碎帶破壞或強烈褶皺變形,致使礦石無法全部采出;為防止坑道涌水而留下保安礦柱,為保護井筒、地面建筑、河流、水庫、交通要道等留下的保安礦柱所造成的永久損失。
為了降低采礦貧化,需要技術、設備全面專業,方法得當。主要體現在:把好地質資料關,因為準確的地質資料是采礦方法選擇、開采設計與采礦工藝合理確定的唯一依據。其手段是加強生產勘探,提高勘探程度,徹底準確控制礦體形態、產狀及礦石質量等實際分布,提高儲量可靠程度,取得生產必須的規范、準確的地質資料,這是降低采礦貧化與損失的首要措施;認真貫徹采掘生產技術,必須遵循合理的采掘順序,若違反采掘順序往往會造成較大規模的損失或貧化;制定執行正確的采掘(剝)技術方針,探采并重,探礦超前,適時提高生產準確程度;結合礦山實際情況制定長遠生產計劃,預防出現造成資源浪費、縮短礦山壽命等短期行為。選擇合理的采礦方法,把好設計關,做好采掘生產的總體設計和單體性工程設計,未經嚴格審批的設計,不能交付施工;加強施工作業過程的質量管理,包括工程和礦石質量管理,要求把好施工質量關、打眼關、和放礦管理關,以及“三強”(強掘、強采、強放);加強采掘生產地質指導與地質技術管理工作,并做好合理貧化與損失指標的技術經濟論證;強化地測、質檢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,嚴格執行設計——施工——驗收制度。
上一篇:尾礦處理有哪些方式
下一篇:選礦節能從球磨機開始
相關新聞